惆悵重聚首,破鏡難白頭。 -樺



 








一、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相關書訊

 



 



 



 


 


《煙花三月》裡敘述一名慰安婦的真實故事。這本書不是小說,《煙花三月》是一篇報導文學,而作者扮演著一個記者和非常重要的角色。因為主角袁竹林婆婆很窮,所以萬里尋夫的旅費大多是作者幫忙支付的。



 



 


 


袁竹林,一個又窮又苦的老婆婆,年輕時被迫成為慰安婦。她是中國大陸上二十萬個慰安婦之中,少數勇敢站出來說話的女性。


廖奎,一位冤屈的勞改犯。原本是國民黨員的他,因袁竹林而留繼續在大陸沒有跟隨政府撤退台灣。而後加入共產黨後還時常受到迫害,而最後被下放到東北去勞改。



 



 


 


袁竹林與廖奎,因為偶然的機會而相識。廖奎不介意袁竹林的過去,是真心的愛著她,但是卻因為細故被共產黨陷害下放勞改,他的人生從此輾轉在無數個農場與農場之間。為了活下去袁竹林此生跟過了很多男人,最掛心的、最牽腸掛肚的,仍只有廖奎。光陰隔絕了他們三十八年,三十八年可以遺忘很多痛,但是相思仍緊緊扣住兩人的心,月老的赤繩卻悄悄的鬆脫了。



 



 


 


能夠找到她的那位廖奎。她一生唯一愛過的男人。實在倒也是一樁奇蹟,因為她的丈夫廖奎是與她分別了38年音訊全無的勞改犯。一個文革時因為付不出八十圓而被下放勞改…作者積極的透過書信網路網站等等線索、甚至還以易經卜了個卦【火澤睽】,冥冥中命中了這一場不應該、太惆悵的重逢。



 



 


 


當她終於找到了廖奎。他已是個臥病在床的老頭了,再也沒有當年的英俊挺拔。而袁竹林也老了、胖了。雖然執手相看淚眼,卻相對無言,唯有淚千行、細細密密像春天的牛毛小雨般籠罩著他們。因為廖奎已經有了個相伴十數年的老伴了、也有個繼女和繼女婿了。他們的重逢,是罔然、是遺憾、除了化作嘆息,什麼也不能做。而袁婆婆懸吊了三十八年的思夫之情放下了嗎?



 



 


 


《煙花三月》的一開頭敘述的是袁竹林婆婆十八歲的時候被騙去當慰安婦、被迫與親生骨肉分離。在那個小小的慰安所內遭受非人的對待。那種殘忍血腥的畫面她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會落淚的…在慰安所內,她失去了生育的能力。而離開慰安所之後,她領養了一個女孩小毛。小毛因為養母的身世而處處被侮辱,但是她卻沒吭一聲。母女相依為命。這時候袁竹林遇到了一個男人廖奎。這個男人是真心不計較她的過去的,只有他才是真正憐惜她、尊重她的。然而大時代的愛侶總是要被拆散的。好一點的是生離、壞一點的是死別。廖奎被下放東北,之間袁竹林為了生活又陸續跟過了幾個男人〈她最近的一次離婚是在1988年〉。



 



 


 


戰爭,造成了袁竹林的少女歲月受到洗不掉的屈辱。連她自己也認為自己骯髒不潔。戰爭,日本人對於中國人的殘忍對待,卻不願意承認,一概的輕描淡寫。戰爭,多少的死生契闊、多少家、多少愛侶都被拆散了…



 



 


 


《煙花三月》中,有個日本兵東史郎的懺悔自白。過了半個世紀,這位東史郎終於站出來勇於承認自己當初的罪行,說他自己曾經參加過南京大屠殺、也去過慰安所。但是卻遭到日本官方的壓力。他站在法庭上控訴日本南京大屠殺的罪行,卻被日本法院強硬的宣布敗訴。他卻很慚愧自己身為不文明的野蠻人〈二次大戰時的日本人〉,忘恩負義的對待中國人,而且是無辜的中國百姓。1945814日,日本無條件投降。中國讓日本軍隊開出去,一個不殺、以德報怨。東史郎認為這是多麼諷刺的事啊!1943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人血腥的勝利。而事實上他們是敗的了,在精神上中國才是贏了。



 



 


 


由於日本政府的態度強硬,東史郎還在上訴中。而袁竹林也勇敢的站出來,遠赴加拿大公開控訴日本人強迫中國、台灣、朝鮮、菲律賓婦女做慰安婦的惡行,並要求道歉以及賠償。但是仍然沒有得到日本方面“國家式”的道歉。



 



 


 


但是這些對於袁竹林婆婆來說,也已經過去了吧。知道廖奎健在,她就已心滿意足了,才不會去強求。也許是她內心的那深沉的自卑,讓她情願成全吧。所以重逢後,他們彼此,也沒再留任何聯絡方式。而幾千公里的重重阻隔雖不算千山萬水、卻也是一段很漫長、很花費的旅途了,對於他們這些窮苦的老人家,這些距離已和生死無異了。此生,在短暫的重逢後,不能再次相見。再也見不了了,雖不是了無遺憾。但是對於袁竹林婆婆那殘破的心靈來說,足夠了。



 



 


 



 



 


 



 



 


 


二、內容摘錄    以下內容摘自--《煙花三月》

 



 


 


     


1‧世界上最鋒利的不是刀劍,最無可抵禦的不是槍炮核彈,而是「良知」。  良心那麼輕、軟、脆弱,但「良知」是一種永恆。  P.356



 



 


 


2‧最體貼、親密、激情的報答,不過是洗一雙她貼身的襪子,她的另一層皮膚。沒時間了,沒機會了。再沒有機會了。  煙花的生命屬於黑夜。最黑、最冷、最幽深的夜色中,陡地發放震撼的七色光華。  當時,沒有什麼。--原來,最燦爛的一刻過去了!從今以後,回憶之中,再苦,也必有一點甜。  P.379



 



 


 


3‧有些人活著,是「動物性」,有些人活著,是「昆蟲性」。--動物兇猛,弱肉強食,才能自保。而昆蟲,六足四翅,折了翅斷了足,歷經滄桑,仍在人間頑強生存,牠沒攻擊性,只有無奈的保護色,和逃躲、迴避、隱蔽……的本能。上一代,上兩代的中國女性,手無寸鐵,與強權、強敵、強勢抗衡的,只是她們的「昆蟲性」。   P.079



 



 


 


4‧從來,鬥爭中迫害中國人最力的,總是同胞。--歷史告訴我們這些事實。 P.144



 



 


 


5‧悲歡離合生老病死,都是人生必經的道路。但其實每個人,任何平凡的中國人,只求落葉歸根,相依為命,庭院靜好,歲月無驚。--何處是最後的歸宿? P.295



 



 


 



 



 


 


三、我的觀點



 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 「在每一個小小的房間中,羞恥的觀念都不復存在。沒有人情,只有獸性,慰安婦都被剝奪了作為女人的尊嚴,讓侵略者洩欲……」這是這本書剛開頭沒多久,便敘述了袁竹林婆婆被騙去做慰安婦的情況。其中還有很詳細的描述日本軍人如何沒有人性的,把慰安婦當作比玩物更不堪的東西。甚至把她們稱作『流動軍廁』這麼侮辱的字眼……而每個鄰居鄉黨都瞧不起曾經被迫去做慰安婦的她。這讓我深深體認了,人言可畏。有時候群眾的正義,不一定就是正義啊!為什麼世上盲從的人如此之多? 慰安婦,很苦。錯了嗎?她們有錯嗎?為什麼每個人都要看不起她們呢?她們的青春年華全都葬送在那些侵略者醜陋而殘暴的慾望中,不但沒有得到一絲絲憐憫,反而一再挖出她血淋淋的傷口,用力的踐踏。袁竹林像一罈夭折的女兒紅,卻釀不成花雕,因為這罈酒早已被添加了五六味,釀成的花雕,也沒人想去品她一品,喝了一口還作嘔吐掉,不正是那些旁觀群眾的行為嗎?



 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 「那些年,〈約是1953-1956年〉,一個運動接著一個運動,一場浩劫接著一場浩劫,幾乎沒有一天安寧的日子。總之每有風吹草動,袁竹林那一段恥辱的歷史,便給抖出來,被批鬥。過的驚心動魄……她脾氣變壞,向小毛發洩、打罵。但仍相依為命。」廖奎被下放勞改時,袁竹林便是過著這種生活。而小毛知道母親心裡苦,也不叛逆,母女依然相依為命著。我們反覆討論,像激進派的共產黨人這樣,都被洗腦了,都被“偉大的毛主席”洗腦了;而這跟1943年時,日本對日軍的「聖戰」洗腦,這不是同樣的嗎?只不過日本人針對所有中國人、但是共黨只針對他們想針對的對象。所以,我認為,無論是日本人或是共產黨或是那些碎嘴的鄰居,在某種角度上,是一樣的殘忍的,不是嗎?



 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 日本人壓迫手無寸鐵的無辜百姓、壓迫著無知的青春少女。


        共產黨壓迫著該壓迫不該壓迫的人、壓迫有著不堪回首過去的慰安婦。


        鄰居鄉黨壓迫著違反輿論的人、壓迫違反他們愚昧的道德的人。


        這是多少層的壓迫?



 



 


 


只是當時日本人的殘忍真是幾近變態。但是除了寬恕,還能怎樣?我們沒必要、也做不出同等的報應在他們身上的。但是歷史能夠被遺忘,不能被抹煞。這傷痕的記憶,已經痊癒,但是仍要留下一道淺淺的疤痕。提醒你我,可以寬恕可以原諒,但是,對於自己國家、自己的同胞受過的苦痛,都要銘記在心,不可忘。



 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 「我心中有一個仇恨。」袁婆婆在加拿大,把她們當年的傷痛剖開,給世人瞧個明白。明白無辜的人為何會受苦?這答案……



 



 


 


「日本政府至今對戰時暴行仍拒絕承擔責任。十月,首相小淵惠三向南韓就當年暴行道歉,只是低層次的賠禮字眼,而非國家式謝罪。」袁婆婆的伸冤仍然未雪。我沒有經歷過的那個時代的痛,在《煙花三月》文字裡,字裡行間的無奈、委屈、悲憤,漸漸感同身受。無法不受感動,無法不同情慰安婦,無法不憎惡日本人……不過這一代的我們,也是該放下上一代的仇。這不是我們能夠承擔的,也不是這一代日本人必須承擔的。要追回的,是慰安婦的尊嚴,是一個道歉。日本人,你們的禮儀、茶道、花道、典章制度、宮廟建築、文字書法,本是自中國傳入。而今不過請你用你們最自豪的90度鞠躬,向她們深深的鞠一個躬。請你把自己當作壽司店服務生一樣,鞠那完美的躬,還中國人一個道歉。



 



 


 


    「有關於文化大革命。」中間其實提到了很多有關於文革的浩劫、一場接著一場的鬥爭。但是我卻對那些一點都不以為然、而且沒有意義,尤其是有關於崇拜毛澤東的那一段荒謬可笑的敘述。別說是沒有知識的村野匹夫,就連受過教育的「知青」也紛紛停課大串聯響應文革,成了毛澤東的紅衛兵。而且共產黨常常會編一些朗朗上口卻很愚蠢的口號,例如:破四舊、立四新,大躍進、大煉鋼……等。於是狂熱的群眾、有野心的領導者,再加上愚蠢的口號與政策……等。雖然原因不是幾個字說的完,但由於違反了人性,文革還是走向失敗。毛澤東是個浪漫才子,卻不是個聰明的施政者。



 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 「廖奎又道:人的一生,痛莫過於冤,苦莫過於病,哀莫大於心死,樂莫大於學習。--我一生為人,對名利很淡薄,身外之物不去追求,但遭遇坎坷,受盡苦難,好像京劇《秦瓊賣馬》的一段唱詞:我本是頂天立地男子漢,英雄無錢到處難……。」闊別三十八年,廖奎也是歷盡滄桑,早已在夾縫中…垂垂老矣。當年的雄姿英發現在只剩下一把虛弱的老骨頭。他曾是國民黨員,卻為了袁竹林母女留在大陸、不去台灣;故加入了共產黨。恐怖的共產黨,讓廖奎的人生就在無數次的掙扎下老去。他雖已滿頭霜髮,卻也有兩個心願,一是見袁竹林一面,二就是能夠平反他當時被下放勞改的冤屈。但是小人物的掙扎是有限的,第二個願望,隨著日曆不停的撕下而日漸薄弱。但是見到他魂牽夢縈的女人,卻又不能對她說什麼內心話……因為他的合法妻子姜春蘭也在同一屋簷下。他不能忘記當年和袁竹林的相愛和深愛,卻也辜負不了姜春蘭這些年來跟他互相扶持的情誼。不論古今中外,愛情的世界,總容不下第三人,時光飛逝不留人住,袁竹林從廖奎的妻子變成了現今尷尬的第三者,所以她走了,不帶走一片雲彩的走了,卻悄悄的連廖奎的心也一起帶了走。她看似瀟灑冷漠,卻多麼的令人心疼。面對愛情和道德良知的選擇,往往我們選擇不要愧對自己的良知、而寧可放棄愛情嗎?也許袁竹林的時代是這樣做。現在的世界卻不然,,而要看那個人是否把愛情當作是第二生命,或者早已不計較。問世間情為何物?直教人生死相許。



 



 


 


        「忽記一闕《沁園春》:『問蒼茫大地,誰主浮沉?--這,就,是,中,國!年近九旬的東史郎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到,日本人實在是對不起中國人的。人類的進步來自學問。學問、文化產生於文字。漢字是中國教給日本的,日本文化的原點是中國。寫字的紙墨也是中國教的。火藥也是中國發明的,後又傳到日本,而日本卻忘恩負義地就用這個火藥,來恣意侵略這個火藥之師中國。是的,他在反省了。還不晚,但是離寬恕還有很遙遠的距離,然勇於承認錯誤的人總是令人敬佩的。雖然慰安婦的賠償問題至今仍懸宕在半空中,總會有人,憶起。無辜的中國人吧!



 



 


 


「舊世紀過去了,尋人事件也過去了,就像一剎那的感動、片刻的歡娛、短暫的生命……,由不得自主。由九七年開始,我們年年為某些變異在倒數日子。 踏上千禧新紀元,以為天地都換了新裝,變了色彩,--但仍跟昨日一樣。 日升日落。花開花謝。」這一段惆悵的故事講完了,沒有個結局,袁婆婆丟掉了定情的五圓金戒指,是與過去告別的儀式嗎?曾經在自由時報的副刊上面讀過一篇《她,拍賣回憶》敘述一個美國的老婆婆在家裡舉辦車庫大拍賣,所有的東西全部便宜的驚人。作者問她為什麼捨得賣出這些古董?她說,她想要為自己活,以前的回憶,現在要一次全都丟掉……。但是該說袁婆婆無奈些吧,她甚至沒有那麼多值得拍賣的回憶。所以她只能做到捐棄。反正人生都早已過了大半了啊!她還活著就好了,他也好好的就好了。兩情若是長久時,又豈在朝朝暮暮?這鵲橋斷了,就斷了吧!



 



 


 


煙花三月,惆悵,意難忘。但世事一場大夢,人生幾度秋涼,愛多麼濃烈、恨多麼深沉都有入土的一天。只要他們還在同一個星空下,便是呼吸同一種空氣了。那時春天的煙花會為你帶來訊息和氣息。然,總是一個個遺憾嘆息。



 



 


 


四、 討論議題

 



 


 



 



 


 


1宿命與認命  書中用古老的智慧易經,卜了一卦。《火澤睽》。作者本身不是個相信算命的人,但是很多事情,好像都是冥冥中注定的一樣。假使沒有這一卦火澤睽,她們是否會少了尋找的信心?寄託也是一種解釋,我們也常常這樣吧,看了星座運勢之後,再努力的配合著它。你是配合著算命的人嗎?或是說你根本也不相信算命?



 火澤睽,火與澤即火與水,水火不相容之外,還多了個睽,分離的意思。



易經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兌()下離()上。象睽違乖異之義。



 


 


2人格與人命    袁竹林的鄰居鄉黨對她的不諒解和唾棄,是基於中國傳統的保守、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觀念,所以對她的無辜視而不見,避之如畏蛇蠍。群眾,常常是瞎起鬨、人云亦云的武器。這武器不僅可以用來殺死一個人的自尊,更可以殺死所有傳統文化和不順眼的人〈文革〉。我們其實也身在群眾之中,不自覺的對於領導的人做出了模仿。有哪些是我們必模仿不可的呢?或是說無奈的必須要去模仿?



 



 


 


3寬恕與公道   無奈與嘆息。因為強權壓下。勞改犯的冤屈、慰安婦的羞辱正等待著有人幫他們討回公道。為何政府總是不做出直接而切合人心要求的決定呢?其中有何利益糾葛呢?或是說,也許真的是平民的命不值錢吧?你是袁竹林,會怎樣原諒日本人?你是廖奎,會怎樣跟共產黨討回公道?以一個窮苦百姓的財力以及智力而言。



 



 


 


4永恆與瞬間 愛情,在亂世裡,總顯得刻骨銘心、悲痛深沉。在容不下第三個人的世界裡,袁竹林選擇黯然離開,成全他們一家;而廖奎用他的瘸腿追上去,要她保重。這恐怕是他的老妻不曾享過的溫情吧!站在他們三個人的角度看上去,都有非分開不可的理由嗎?若你是廖奎的妻子姜春蘭,對於這個強而由有力的第三者出現後,心裡會是怎樣的滋味?若你是廖奎,責任與至愛,你會如何選擇?若你是袁竹林,你有可能這麼瀟灑嗎?



 



 


 


5青春與寒冬  煙花三月,這個書名起於他們找人的那時候。煙花三月,霧霧的花像濃濃的思念;春天更是代表著袁竹林的希望,喜出望外的萬里尋夫的希望。但是故事結束於冬天,那個冬天,袁婆婆與廖奎短暫的相處了幾天之後,匆匆搭著冬天的硬舖臥舖車離去。睽違了近半個世紀的相思,訴不盡化成淚,卻滴入雪中,不見有些許消融。從春天的滿懷希望,到冬天的無奈失望。更有人說,秋天是失戀的季節。季節常常被我們主觀化,我們常常把春夏秋冬併入自己的字典當中,而在你的字典裡,春夏秋冬各代表些什麼意義呢?















-----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gev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